《周易》所蕴含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萌芽,对其后作为中医学奠基之作的《黄帝内经》的问世以及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,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《周易》所展示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为中医学开启了航向,提供了指南。《周易》所展示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在于:一是要从事物自身内部探究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;二是要从众多的原因中探究出根本的原因。这两点对中医学具有重要的开启与指南作用:
其一,《周易》关于“乾元”是物质运动变化的始动力的观点,为中医学提出气为万物之母的观点奠定了理论基础。其二,《周易》八卦之两个基本卦符(“—”和“”)所代表的阴阳,及《周易》卦象所寓含的阴阳哲理,成为中医学的起源。《内经》吸收了《周易》阴阳学说的精华,把它运用于医学,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理论。《内经》全书都贯穿了阴阳哲理。其中《阴阳应象大论》、《阴阳离合论》、《阴阳别论》等篇皆为专论。其三,体现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五行学说,是在《易经》八卦所体现的八种自然物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。而五行学说则是中医学五行理论的基础。中医学借助于五行的归类,揭示人体脏腑经络、病理、生理之间的联系,并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理论,建立维持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医理、医术。
《周易》所蕴涵的丰富的朴素辩证法为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石。《周易》所蕴涵的朴素辩证法对于中医学的影响,主要表现在:
其一、《周易》所蕴涵的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和系统论的思想萌芽,成为中医学从联系的观点辩证论治和建立医学系统论的理论基础。《周易》的一个基本内容是观物取象。六十四卦就像一个大系统,每一卦又各由六爻组成,构成一个小系统;大系统与小系统之间,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和系统性。通观《内经》,可以看出系统论纵横交错于整个中医基础理论之中。如中医五行学说和脏象结合,构成五个子系统;而子系统之间也都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联系。
其二、《周易》所蕴涵的关于事物是运动、变化和发展的观点,为中医学从变化发展的观点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指南。《周易》认为运动、变化和发展是“吉”,而不运动、不变化、不发展则“凶”,认为运动、变化和发展是由下往上的,有其规律,并提出了“物极必反”的观点。《内经》继承了《周易》这一思想。中医学之所以在讲防病、治病的同时,强调运动、保健,并创造了诸如导引、按摩、针灸、体育锻炼等方法,就是强调运动。
其三、《周易》所蕴涵的关于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,为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,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。《周易》揭示了天地阴阳的对立统一,促成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。《系辞传》说:“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”;“刚柔相推,变在其中矣”;“乾坤成列而易在其中矣”。没有矛盾,便没有对立统一,因而也就没有发展变化。《内经》接受了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,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,使之成为中医理论的中坚,为中医理论数千年经久不衰,奠定了基础。中医阴阳学说,贯穿于中医的理、法、方、药各个方面,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医疗实践。
其四、《周易》所蕴涵的关于平衡的辩证法思想,为中医平衡理论的建立,奠定了理论基础。《周易》之平衡思想,对中医学平衡学说的建立和发展,给予巨大而深刻的影响。如《内经》的平衡理论包括自然界的平衡、人体内的平衡以及体内外环境的平衡。在论及自然界的平衡时,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说:“五运之政,犹权衡也,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,化者应之,变者复之。”即太过者抑之,不及者举之的意思。中医运气学说的平衡理论主要包括胜、复、郁、发规律,所揭示的实际上是六气阴阳的平衡。对于人体内部的平衡,即自衡,包括生理上及心理上的自我平衡,它指出,主要是通过脏腑相关理论,脏象理论,气机升降出入,脏气之间的生、克、乘、侮关系,以及经络之间气血多少的调节来实现的。
总之,《周易》的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的创立和发展中,起了巨大的作用。“易具医之理,医得易为用”这一传统格言,高度而深刻地概括了《周易》与医学的密切关系。而《周易》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,则占有重要地位。